2014年11月14日 星期五

2014年11月新書《溫柔行走大地:生態、環境、反璞歸真之旅》

溫柔行走大地
生態、環境、反璞歸真之旅
Lost and Found

作者:喬夫.道格利希Geoff Dalglish
譯者:鄧伯宸
書系:分享叢書 文化 16
尺寸:15 × 23公分
裝訂:平裝
頁數:272
定價:350
ISBN978-986-360-021-3
出版日期:2014117


內容簡介

不論何處,自由之路都不易行,
我們許多人都必行經死陰的幽谷,
一次又一次,才能登上自己心中的巔峰。
──尼爾森.曼德拉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前南非總統、羅賓島Robin Island之囚

生活,就是在你忙著別的算計時發生在你當下的事。
──約翰.藍儂John Lennon


高素質生態人文社區的生活紀實——
有一群人,生活在蘇格蘭芬德角,與世界相親相愛。

「上帝總是出現在最意料不到的地方。」作者為自己充滿驚嘆號的大半生下了最佳註解――親訪南非種族戰爭的記者、迷戀極速刺激的賽車手、征服世界最高峰的探險家、跨越非洲的壯遊者、帶領車隊從中國出發長征開普敦的冒險隊長……
透過多變身分與多采經歷的洗鍊,走過廣袤無垠的荒野,看遍壯麗奇險之祕境,在人們命運錯綜的片刻面對無數次生死交關,作者對生命有了全然不同的體悟,原來自己一輩子追逐的刺激與成就,不過是世界的幾個春夏秋冬而已,他不禁思考「人活著,到底為了什麼?」。
一切彷彿上帝所預備不著痕跡又緊密相扣的計畫,作者為了追求生命更深層的沉澱,證得人生終極目的的徹底了悟,決定踏上更遠大的朝聖征途:徒步環繞地球二萬五千哩,向世界傳達愛護人類家園的訊息。「追尋與信使之旅」,這是作者對自身壯舉的定義。
而當世界上可見的風景結束於旅途終點,屬於心靈的神聖之旅才正要展開。作者初次接觸芬德角時,「一陣巨大的寧靜降臨到我,突然間一切都清楚了:我是非去不可的。……結果證明,那一個月是多麼豐厚的一份大禮,永遠改變了我的人生。」而這個扭轉其生命的小小社區、生態基金會,甚至稱為人間樂土也不為過的芬德角,也成為作者的最終歸宿,他決定安駐那傳說中能使人脫胎換骨、靈性充滿的地方──芬德角,安安靜靜過著簡單生活。
從崇尚刺激挑戰的冒險家轉變為一個平安喜樂的地球志工,作者將其大半生閱歷的精華濃縮於字裡行間,閱讀本書,猶如在芬德角的暖爐邊與作者促膝長談,情感誠實真摯,理念溫暖動人。這不是一趟短暫的人生出走,而是一次真正反轉生命的覺醒,透過作者的故事,我們將會發現,原來生命的平靜毋須外求,只需灌注愛與虔敬。

作者簡介
喬夫.道格利希Geoff Dalglish
獲獎之新聞記者,曾為雜誌主編、賽車及拉力賽車手、越境遠征嚮導及四輪傳動車冒險家,並徒步行走二萬五千哩──相當於地球圓周──傳達溫柔行走大地的訊息。

譯者簡介
鄧伯宸
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,曾任報社翻譯、主筆、副總編輯、總經理,獲中國時報文學獎附設胡適百歲誕辰紀念徵文優等獎。譯作包括《哭泣的橄欖樹》、《塔利班與女裁縫》、《印度 美麗與詛咒》、《真正的家:365天每日智慧》、《遙遠的目擊者:阿拉伯之春紀事》等(以上皆由立緒文化出版)。

目錄

前言 秘密
一個構想,乍聽若不荒謬,那也就無甚可觀了。
──愛因斯坦.物理學家

1∣起頭
生活的真正意義在於種樹,卻不指望自己乘涼。
──尼爾森.韓德生.先驅農夫(pioneer farmer

2∣開竅
與神相戀,是最偉大的愛情;
追求祂,是最偉大的探險;
找到祂,則是人類最偉大的成就。
──拉菲爾.西蒙(Raphael Simon).作家

3∣愛的力量
愛之為物,是永恆的;
形式雖會改變,本質卻一……
──文生.梵谷.畫家

4∣他們會打死你的
不論何處,自由之路都不易行,
我們許多人都必行經死陰的幽谷,
一次又一次,才能登上自己心中的巔峰。
──尼爾森.曼德拉.前南非總統、羅賓島(Robin Island)之囚

5∣恐怖空運
戰爭可以雕鑿明日,但以其為鑿,卻屬可鄙。
──馬丁.路得.金恩.民權領袖

6∣為羅德西亞祈禱
赴死,我準備好了,
但卻沒有理由為此而赴戰。
──甘地.人道主義者

7∣死亡的陰影
死亡本身並不可怕;但我們害怕,
不知自己將會變成什麼,不知自己將往何處。
──約翰.德萊敦(John Dryden).詩人

8∣法拉利F40朝聖之旅
我認為,上帝將要下至凡間
為速度而拉升文明。
──史蒂芬.萊特(Steven Wright).幽默家及作家

9∣倒楣
就在我們最意想不到的時候,生活帶來挑戰,測試我們改變的勇氣及意願;在這樣的時刻,故作天下本無事,或說自己還沒準備好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挑戰是不等人的。
──保羅.科埃略(Paulo Coelho).小說家

10∣情欲
世間一切情感,就以情欲為最強。
所有其他的世間情感似均隨之而起。
──佛陀.精神導師

11∣遇見非洲先民
這個世界的最後一個先民:
一個遭到否定的悲慘案例。
──喬迪.卡列本(Jody Kollapen).人權律師

12∣大象攤牌
不替自己以外的物種設想,
在一個追求生存明顯需要多方合作的地方
又不能與其他生命形式共存,
這,正是人心之大病。
──勞倫斯.安托尼(Lawrence Anthony).《跟大象說話的人》(The Elephant  Whisperer)作者

13∣拯救非洲伊甸園
我不知道你們的命運會如何,但有一事我知道;
你們當中唯一真正幸福的,
是心存服務並懂得服務的人。
──亞伯特.史懷哲(Albert Schweitzer).人道家,諾貝爾獎得主

14∣吉力馬札羅山
登上峰頂,我們放下肉身與精神的一切重負,
放下一切軟弱與壓抑;
感覺到一種新的自在,一種大歡喜,
一種絕不亞於精神喜樂的肉身喜樂。
──詹恩.克利斯蒂安.史莫茲(Jan Christiaan Smuts).政治家

15∣曼德拉的魔力
我夢到一個和睦相處的非洲。
──尼爾森.曼德拉.南非前總統

16∣廷巴克圖至桌山
我的理解是,勇敢並不是無所畏懼,
而是能戰勝畏懼。
勇者並不是無所畏懼之人,
而是能克服恐懼的人。
──尼爾森.曼德拉.南非前總統

17∣天下無不可能之事
思想輕靈,可以穿山越海。
──莎士比亞.劇作家

18∣世界母親女神
從這次探險我們所得到的,純粹只是喜樂。
而喜樂非他,生命的目的而已。
活著,不是為了吃食和賺錢。
吃食和賺錢是為了要能夠享受生命。
生命的意義在此,生命的目的在此。     
──喬治.雷伊.莫洛里(George Leigh Mallory)艾佛勒斯峰最著名的山難

19∣動物的呢喃
國家的偉大及其道德的進步,
可以從一個國家對待動物的方式來判斷。
──甘地(Mahatma Gandhi)人道主義者

20∣信心大躍進
呼吸,放下。
提醒你自己,當下
乃是你知道自己所能確實擁有的唯一時刻。    
──歐普拉.溫芙蕾(Oprah Winfrey)脫口秀主持人

21∣微笑行動
唯有懂得真誠與無私奉獻的人
才感受得到生命最深的喜樂:真正的完滿。   
──安東尼.羅賓斯(Anthony Robbins)作家.巔峰行動策略家

22∣進入荒野
我們不該再夸夸其談,說什麼地球需要治療。
地球根本不需要治療。我們才要。
我們該做的是,在自然中重新發現自己。
這是一種個人的選擇。我們該如何著手,又從何處起步呢?
起步,就從此刻此地,
這時,我們看這世界有如一鏡,
這時,我們會發現,自己的自由感
與真實感是與他人的福祉與真實相連──
包括動物、樹與土地。  
──艾恩.麥克勒姆(Ian McCallum)作家、詩人、心理醫師、荒野嚮導

23∣芬德角的魔力
這個社區的本質是要把天堂帶到
地上,學習以愛做一切事情。 
──艾琳.凱迪(Eileen Caddy)芬德角社區共同創辦人

24∣哭喊自由
只要敢於夢想美麗的南非,
就會有通往那個目標的道路。
這樣的道路有兩條,名為:善良與寬恕。 
──尼爾森.曼德拉 前南非總統.羅本島囚犯

25∣覺悟
為什麼定要聆聽自己的心?
因為,心之所在,
你可以找到自己的寶藏。
──保羅.柯艾略(Paulo Coelho)小說家

26∣芬德角伊甸園
一朵花的精靈能夠說得出什麼大道理來,你懷疑,
但毋庸懷疑;難道我們不都是出自同一個源頭,
那個源頭會不給別的東西生命與思想嗎?
一切生物都與生命、與上帝共振。
──道洛絲.麥克里恩 芬德角社區共同創辦人

27∣南極洲
南極洲若為音樂,便是莫札特。
若為藝術,便是米蓋朗基羅。
若為文學,便是莎士比亞。
但話又說回來,它甚至更為偉大:地球上唯一
迄今仍然維持其應有樣貌的地方。但願我們永遠無法馴服它。
──安德魯.丹頓(Andrew Denton)演藝人員.作家

28∣自由喬夫!
走在母親大地上要溫柔。她可是我們唯一擁有的。
──戴斯蒙.圖圖大主教(Archbishop Emeritus Desmond Toto)諾貝爾獎得主

29∣聖雅各之路
一個人的目標並不是一個地方,而是一種看事情的新態度。
──亨利.米勒(Henry Miller)作家.藝術家

30∣期待奇蹟
不要懷疑,一小群關心的
人可以改變世界,
世界向來就是這樣的。
──瑪格麗特.米德(Margaret Mead)人類學家

31∣返璞歸真
生活,就是在你忙著別的算計時發生在你當下的事。
──約翰.藍儂(John Lennon)音樂家

啟發與心得

前言

嘿,那個愛擺龍門陣的野孩子怎麼了?那個堅持非冒險犯難不然就算是白活了的傢伙何在?那個不惜坐牢,動輒在公路上以時速二百四十公里飆車的速度狂兼過動仔呢?那個連情婦都騙的小白臉呢?還有,一九七六年六月,在南非聲名狼藉的最大黑人城市索威托(Soweto)種族隔離暴動中,那個置身暴民之中面對死亡的新聞記者呢?那個強壓心中恐懼,在恐怖份子飛彈擊落的民航班機仍然冒著煙的殘骸中,跨過焦屍拍攝慘不忍睹場景的攝影記者呢?
快速往回推個幾年就可以發現,他早已不在轉得飛快的車輪上,而是在芬德角(Findhorn——蘇格蘭一個偏遠但卻聲名遠播的生態村及高素質社區,人稱紛擾世界的一盞明燈——安安靜靜過著簡單的生活。
傳言不脛而走,都說那是個使人脫胎換骨、靈性充滿的地方,在那裡,許多人在愛與虔敬之中歡喜過日子。
哇,老大!難不成是我們那個喜歡搞怪的飆仔掉進黑洞裡去了?
據我們所知,增壓渦輪的速度和刺激的高辛烷大餐,他全都丟了,日子放慢成了步行,生活在一個種植有機蔬菜的社區,住的簡陋木屋是用回收材料包括威士忌酒桶蓋出來的,電力則是採用風力渦輪及太陽能板自行發電。
歡迎來到芬德角基金會(Findhorn Foundation),一個由大約五百個虔誠的人所建立的家園。
在這個社區,過去幾年,他們與植物對談,創造了已開發世界最低生態足跡的紀錄,屢屢成為媒體的頭條。歡迎來這裡過一種更簡單、更文明的生活,在這裡,地球的福祉先於一切,地球子民的優裕先於自己與個人。但令人驚訝的是,每個人都不覺得是犧牲或吃虧,而是甘之如飴,樂在其中。
日日、週週、月月冥想靜修,在大自然中漫步,求神給我指引和啟發,總算一切不負苦心。感謝神,她有在傾聽。宛如中了樂透,對自己的幸運,不免高興得暈頭轉向。活到六十好幾這個熟透了的年紀,居然獲得如此大禮,我的退休生活肯定不會是爐火前的報紙、拖鞋和搖椅了。
事實上,的確如此。展望未來,我興奮得喘不過氣來。突然間,我了然於自己此生的目的,明白自己可以過得多麼不同。甘地給我的啟發是,「希望世界變成什麼樣子」,自己也就會是那個樣子,同時,他堅信,「若要得到自己,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服務他人中失去自己」。
我為完成自己的命運做好準備了,勇敢擁抱劇烈的改變,邁步向前,扮演自己在世上的角色,回顧以往,我這才明白,一路走來,自己人生中的每一章節其實都是為這一天所預備的一步。
那念頭就這樣靈光一閃,是什麼時候、什麼地方開始的,還真的很難說個準,但可以確定的是,是多年以前的事了,或許是一九九五年度駱駝盃(Camel Trophy 4x4)大賽舉行時,在中美洲瓜地馬拉叢林的星光下吧。
那一夜,躺在地上,凝目夜空,閃閃星光,密密繁繁,突然間,我明白了,自己的人生從此將不再一樣。不再滿足於成功的表象:高高在上的主編職位、一棟座落於五英畝地上的兩層樓豪宅,外加車庫中一輛豪華的四輪驅動車。甚至,擁有可愛的妻子,加上一對寧馨兒也都還不夠——我要的還更多。
而且我找到了。
方向清楚,加上信念篤定,我的祕密不斷在心中滋長;一輩子雲霄飛車般的歡樂與冒險其實都是在為這一刻做準備。放下心中的恐懼——特別是失敗的恐懼——我信心十足,邁開大步。
二○一○年,在芬德角期間,我突然開竅,一回到南非的家,就迫不及待跟女
兒邦妮(Bonnie)及泰蜜(Tammy)說了,心裡迫切想要知道她們的反應︙︙或許是大吃一驚吧,卻又指望她們舉雙手贊成。
「我要為自己的人生做些重大改變,而且已經決定了。」我說得鄭重其事。「在某些精神與環境的議題上,我心有所悟,覺得自己可以走一條路,弄點不一樣的東西出來。」
深深吸一口氣,我正準備把自己的計畫搬出來,一向才思敏捷、伶牙俐齒的小女兒泰蜜插進來說:「老爸,你想要徒步這個世界。」她一本正經地宣布。
我大吃一驚,問她怎麼知道,猜得那麼準,哪兒來的靈感?「我就是知道。」
她說。「我還知道,你想要把事情做大,把自己的信念傳達出去。」
哇!
邦妮,同樣是理想主義的大女兒,卻實事求是起來,直截了當問我實際的問題:在哪裡、什麼時候,以及為了什麼。
我的想法是,一生走來,到處飆車,搭著噴射客機飛來飛去,一般人固然稱羨,今後的我卻只想從一個車癡變成一個朝聖者,捨棄塵世一切所有,用雙腳走出去,帶著一個訊息:溫柔而鍾愛地輕踩大地。這樣一趟旅程,既是外在的也是內在的,有些朋友可能會為我感到驚喜,另一些則會大吃一驚,心想這傢伙總算是作廢了。
感覺起來還真是偉大……瘋狂、驚人、令人卻步,但卻又那樣令人難以抗拒,完完全全解放。我要展開的是非洲大地朝聖之旅(Earth Pilgrim Africa),一趟單純而且不花費一分一毫的追尋與信使之旅。

內文試閱
芬德角的魔力
宇宙中有一股無形的力量,有如一塊巨大磁鐵,將每個人牽引至各自的命運,一寸一寸地接近人生道路上必然會經歷的人、地和事。對於這一點,我不得不欣然承認。
你可曾留意過,有些事情會不斷地出現在你的知覺中,無論是所讀的報紙、正在看的電影、一首歌的歌詞,甚至和陌生人的談話?對芬德角,我就是這樣。不止一次聽人提到這個遠在地球另一邊的不平凡社區,只不過剛開始時並沒有引起我太大的注意罷了。
說起來有趣,事情關係到一個要好的朋友也是前情人的靈性成長,她希望自己覺醒,覺知看不見的人和世界的存在,因而純粹透過閱讀知道了這個遠在蘇格蘭北部的開創性社區。芬德角她從未去過,至今也還沒有,但談起來卻是十分喜愛,說是一個神奇的奇蹟之地。她這個人,對某些人來說,或許有幾分天馬行空,但我還是十分敬重她的智慧。
很顯然地,我還需要更大的力量推我一把,終於,臨門一腳來了,另外一個朋友意外地給了我一本書,堅稱:「這裡面有些東西你可能感興趣。」書的樣子是一九七○年代的,像是出自二手書店,絕不是我平常會看上眼的那種。書名《芬德角的魔力》(The Magic of Findhorn),簡介的內容則是那種會叫我掉頭就跑的東西:
迷人的真實故事,介紹一個不可思議的社區,一處現代的伊甸園,在那兒,人得到重生、信心、愛和精神得勝。
——保羅.郝肯(Paul Hawken)紀實
我心想,莫非是什麼人服用蕈類或大麻過量了?翻到書的封底,我注意到,芬德角園丁種出來的捲心菜重達四十磅,而玫瑰居然在雪中綻放。這樣了不起的成就,其根源何在?書上這樣問道。但我哪裡會在乎呢?我可是個車癡,不是園丁。
但作者的話還是挑起了我的興趣:「芬德角或許是光與力量的展現,可以在我們有生之年轉化我們的星球。」我開始讀下去……
很顯然地,郝肯一開始也是個懷疑派,只不過隨著時間花下去,羽翼初生的社區有了改變,他開始對這個地方的力量有了了解。這裡不一樣了,有些不平凡的事情發生,慕名來訪的專家則形容是神祕的X因素所致。
今天聲名大噪的社區,講到起頭,還真是再落魄不過,前皇家空軍中隊長彼得.凱迪(PeterCaddy)丟了旅館經理的工作之後,偕妻子艾琳、三個年幼的孩子,及朋友桃樂絲.麥克連恩(Dorothy Maclean),拖著一輛拖車屋來到這裡。時間是一九六二年十一月十七日,三個大人心想,他們在芬德角灣拖車屋公園頂多停個幾天。
這地方還真是窮鄉僻壤,一點不適合人居,所到之處,無非沙丘和多刺的荊豆灌木叢,到了冬天,更是一副誰都不歡迎的面孔。芬德角偏北,緯度比莫斯科及部分的阿拉斯加還高。
說來奇怪,儘管大戰期間紀錄輝煌,包括每天能養活一百萬人,這樣的一個地方,彼得卻找不到工作,六個人就窩在拖車裡靠著微薄的收入過活,週復一週,月復一月。為了要活下去,就得做些事,於是,他們開始種菜。
他們仨,多年來的調整,各有各的內心指引,也都明白自己的命運就是團結,只不過壓根兒不知道自己會形成一個核心,後來變成了一個世界聞名的精神社區、全人教育中心及赫赫有名的生態村。
桃樂絲後來告訴我:「放眼今天,全非始料所及,我簡直無法相信。我認為,我們三個再平凡不過,但我們對上帝有過承諾,就憑這,可以走遍天下。誰站在上帝的一邊,誰就是多數。」艾琳每天晚上都冥想好幾個鐘頭,傾聽內心微弱寧靜的話語,而彼得則是個行動派,以全然的信任遵循指引。
沒過多久,桃樂絲的特殊角色就顯露出來了,她啟動了自己對大自然的慧根,又對種什麼、如何種,以及什麼時候種的問題,虛心受教,學習非常個別且實際的知識。儘管沙丘的土質貧瘠,比垃圾好不了多少,芬德角的園藝奇蹟卻就此展開。
這樣一個信心堅定不移的故事使我為之動容,只不過,第一次上芬德角基金會的網站時,比較吸引我的反而是他們數十年後的表現:號稱創下已開發世界生態足跡最低紀錄的生態村。
我必須去走一趟,去看看自己在與地球和諧相處、簡單並永續生活上能夠學到一些什麼。
當一項二○○九年年初開訓,為期一個月的生態村訓練課程打出廣告時,我的機會來了。結果卻因為我的財務出了大問題,使自己陷入困境,只不過我還是付了訂金保留位子。後來我才搞清楚,我根本付不起這趟行程,想要止付,卻弄得一團亂,預定作業單位已經從我的信用卡全額扣款,使我大為恐慌。
就在我拚命想要撤回這筆交易之際,一陣巨大的寧靜降臨到我,突然間一切都清楚了:我是非去不可的。至於我那搖搖欲墜的財務,等回來再整理吧。
就這樣,結果證明那一個月是多麼豐厚的一份大禮,永遠改變了我的人生。緊密的行程使我們一直忙到晚上,把整個人都泡在凡事學習的原則中,到有機蔬菜園工作,並拜訪生態村。
有些房子是所謂的生態車屋,蓋在一個拖車屋公園裡,其他的則是用威士忌桶造的流行款式,在一個以珍貴琥珀色液體(譯註:指威士忌)出名的地方,把回收的邏輯發揮得淋漓盡致。
太陽能及風能以四具旋轉的風力渦輪運轉,供應所需電力之外,還把多餘的百分之三十回銷國家能源網,同時,生活機器(The Living Machine)則完全採用無化學過程處理植物、有機物及微生物,將汙物轉變成為清水。所有這些時髦的魔法,直叫我目眩神迷!
所有這一切,讓我瞥到了另一種生活方式,興奮得想把一個迷你芬德角搬回到南非去,甚至已經用谷歌地圖(Google Earth)在好望角附近離家半小時的地方相中了一塊理想的地產。
但還有比我正在學習的生態村原理更重要的,那就是我們的團體組成:三十個人,互不認識,各種年齡層,各種行業,來自全世界。
第一天我們手牽手站成一個圓圈,回想起來,我還真覺得丟臉。堂堂男子氣概的一個南非非洲人,我一點都不喜歡這調調,於是我說:「我不喜歡手牽手站成圓圈。」我毫不避諱:「何況又不是跟同志。」團體的引導人一句話也沒說,會意地笑笑。沒幾天,我的心敞開了,喜歡上了團體裡的每個人,以及全部的生活,放下自己給自己建立的壁壘,不分是誰,和大家手牽手起來。
去他的,沉默是金是一種美德。我終於體會到,敞開心胸與周圍的人坦誠相待是何等可貴。這裡是一個安全的空間,一個可以療癒、充滿洞見的地方,接下來,到了體驗週,這些就更是屢見不鮮了。一切都那麼美好,難怪每一年都吸引成千上萬的訪客。
儘管對外人及短期訪客來說,芬德角看似田園,但卻有人將之比擬為一個壓力鍋,一個改變的實驗室,以及一間靈性的溫室。內在的成長一直在強化、提升,過程有可能是痛苦的,往往導致壓力、孤獨、病痛,有時候甚至枯竭。嘿,誰敢說靈魂的進化是簡單的。
時至今日,芬德角也是一個國際學習中心,結合了許多大學,名之為芬德角基金會(Findhorn Foundation),以免和緊鄰的芬德角村搞混。芬德角村的居民都比較保守,剛開始時,對他們的鄰居還不免側目,疑之為嬉皮。
對我這個打從南非來的人,一個零犯罪環境中的那種安全感還真是不可思議,一個月來,我既沒有聽到過咆哮,睡眠也從未被鬧鐘打斷。事實上,我的生活放慢了,去哪裡都走路,沒開過一次車。而我,以前可是個飆車仔,是個賽車手!
還有也讓我驚訝不已的是,有些人擁有高學歷和專業證照,居然都選擇做雜工粗活,所有成員都賺同樣微薄的薪資,低到令人難以置信。
有些人,譬如克萊格.吉柏森(Craig Gibsone),幾乎一開始就來了,是個相當有魅力的澳洲人,七十歲了,一臉調皮的笑容,活力猶勝於年輕小夥子,最喜歡發揮他所扮的「focaliser」角色——芬德角對 facilitator(引導人)的說法——將團體裡面最靦腆的成員,將他最棒的一面誘發出來。
他是一九六九年來的,從此再沒離開過:「我意識到也感覺到芬德角是一個能量試驗場——一個實驗室,人在這裡可以做自己沒做過的事。芬德角非常善於開發人類精神面的豐富性。」他告訴我,有一個因素很重要,那就是社區不斷地在進化,整個團體擁抱年輕人也擁抱老年人,擁抱不同的理念,以及從各行各業、從各個國家來的人。
整個看起來,黏合劑是一種免於教條或界域的自由,社區成員隨時盡量做到尊重和接納別人,並與自然合作。
安寧祥和的感覺無所不在,常在最不經意的時刻浮現。人們常見微笑和大笑,而且敢於面對難於回答的問題。諸如:我們是誰?我們將往何處去?地球號太空船有沒有方法在二十一世紀初期從一團混亂中找到自己?我們能夠建立一種金錢與經濟成長並非主要動力的新社會典型嗎?
在這裡,鼓勵大家不斷提出問題,道理在於:遠離安逸,生活才開始。
我們團體裡面最年輕的成員,二十一歲的伊莉莎白.布羅克(Elizabeth Brocke)有一次聲淚俱下質問:「像我這樣年齡的年輕人都玩得開心,不用去面對在芬德角長大的一切現實,我只不過想和他們一樣卻不行,為什麼?想到這我就痛苦不堪,這不公平!」聞之使我動容。
幾天後,我加入她和另外兩個年輕成年人一時興起的歡樂時刻。我們裸著身子襯著美得驚人的雪中樹林,一躍而入湖中——水面處處覆蓋浮冰,我們笑得如同孩子,覺得活著不可思議,活著真好。
最棒的日子裡,有兩天是在「生命之樹」活動中度過,活動目標是要復原加列多尼亞森林(Caledonian Forest),但雪落得很厚,無法種植小樹,於是我們收集當地原生的蘇格蘭松種子,這種樹備受威脅,僅有百分之一的原生樹林存留下來。
活動發起人艾倫.華生.費得史東(Alan Watson Featherston)的熱情與鍥而不捨的獻身,就是號召力十足的動員令。
說了半天,芬德角到底又是個什麼樣子呢?
我的第一印象是一塵不染,儘管沒什麼經費——如果你做的是上帝的工作,完美之外就再沒有別的了。
我住在一間重新粉刷過的車屋,非常舒適,五個人各有一間臥室,共用起居室、餐廳、廚房及浴室。典型的多人共用宿舍,逐步汰換掉效率低、供熱昂貴並用有毒材料建造的老式拖車。
中餐及晚餐在社區中心進用,氣氛永遠熱絡,餐後,一群一群的,往往又會轉換至車屋或村中草地,繼續說說笑笑,也或許會來上一場排球比賽。
有一項傳統,就是愛要付諸行動,所有的人每個星期都要下一次廚,有一個星期的一天下午,我則是加入公園維護隊,幫忙建造一條通往寰宇堂的木頭坡道,打掉一間浴室,做些微不足道,大多是不太熟悉的手工。很好玩,而且很來勁,我喜歡那句格言:「若不好玩,難以持續。」
這樣寒冷的北方,吸引我來的力量之所以那樣大,現在我開始明白了:除了連接祖先根源的那份好奇心——我父母都來自蘇格蘭——還有更重要的東西。今天,彼得、艾琳及桃樂絲初次來到這裡落腳的半個世紀之後,他們的遺產是全球的,他們所傳達的愛與共享的訊息是永恆的。我們應該一起覺悟,讓世界看見我們所希望的改變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